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說走就走 徒步串聯山海圳、400年歷史與原鄉 177公里國家綠道

台灣第一條以「綠道」為名的長距離步道,可說是這條12年前即由民間發起、地方政府規劃,長約45公里的「台南山海圳綠道」。這個由水環境出發的綠道,始於鹽水溪口荷鄭海戰的歷史節點,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隨著一次次的踏勘,慢慢發展成由河口延伸至玉山主峰,總長177公里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經過一年多來的人文史地的梳理,「山海圳國家級綠道」第一階段任務完成,正式推薦給國人。2019年12月由主辦機關林務局於台江文化中心成果發表,13個單位以及相關在地社群,宣示共同建構「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會中也邀請登山健走部落客、作家阿泰與呆呆分享試走心得,並發表首支形象影片。

 

山海圳國家綠道路線規劃圖。圖片來源/林務局

 

山海圳國家綠道結合公私協力、部會跨域等13個單位合作。圖片來源/廖靜蕙

 

始於民間45公里踏查 延伸成177公里台灣首條國家級綠道

提到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淵源,始於2007年,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發起「愛鄉護水—嘉南大圳溯源活動」,提出「有歷史、有古蹟、有風景、有生態」的綠道,獲得台南市政府支持,2016年整建完成「台南山海圳綠道」,由安南區台江國家公園到官田區烏山頭水庫,全長45公里的人行道及自行車道。

 

多年來,台江分校持續愛鄉護水的號召,帶著台江青年子弟以徒步方式溯源步行、認識鄉土,並於2017年將足跡由台江之海、嘉南大圳,向上延伸至鄒族原鄉及玉山。

 

2018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擬定「建構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計畫」,正式將「山海圳國家級綠道」列為國家級綠道的優先推動計畫之一,指定由林務局主辦,整合相關單位及地方政府,擬訂計畫推動。林務局指出,山海圳除了是南台灣第一條國家綠道,也是唯一從台灣海峽「台江內海」,走向東北亞最高峰「玉山」的綠道路線,高度落差最大,也是唯一以流域觀念沿水圳而上的溯源之路。

 

依據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資料,綠道(greenway)是指沿著交通動線與河流、湖濱、海岸、山脊線的天然或人為廊道,除了滿足人的多功能休憩用途,也將廊道空間和生態網絡的連結性一併思考,讓綠道一方面成為人們通往自然的通道,也能將生物多樣性帶回人們的生活空間。山海圳是第一條以綠道思維建構的長步道。

 

山海圳起始點內海之路段的朝皇宮。圖片來源/林務局

跨越時空族群遇見你 山海圳一條路道盡台灣豐富內涵

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致詞時說,山海圳分別在時間及空間上代表了台灣重要價值。時間上,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是史前、荷鄭、清領、日治迄今,先民開台的歷史空間,原住民鄒族、西拉雅族與漢人等不同族群,在此匯聚包容的多元文化舞台;行走其間等於是走進台灣400年歷史縮影。其次,貫穿其間的嘉南大圳建造後,嘉南平原得以實施3年輪作,化為豐饒之鄉,更展現了台灣水利工程及農業現代化的卓越成就。

 

另在空間尺度上,這條綠道在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10個鄉鎮區的生活圈;於中央行政上則穿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2個國家公園、2個林區(嘉義林管處及台大實驗林)、2座水庫(烏山頭、曾文),以及4大河川(鹽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及濁水溪)流域。在自然環境上,更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的自然生態圈。

 

公私協力、跨域治理 山與海的距離  步行就能串連

一條國家綠道的誕生同時挑戰著政府部門跨域治理的能力。為了建構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林務局陸續於7月22日、23日舉辦跨部門共識營,邀請嘉義縣、台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台江文化促進會等機關、協會團體及學者專家參加;此外,搭建跨部門平台進行業務協調,逐步落實相關工作。

 

成果發表會上,聚集沿線各推動單位代表,模擬由海到山的溯源路程,接棒插旗,共同宣示推動全線177公里的路線串連工作。圖片來源/廖靜蕙

 

沿途的台南市烏山嶺地區原本缺乏具體廊道,林務局因此委託千里步道協會、嘉義大學及當地社區合作,於去年12月、今年5月分別舉辦二梯次手作步道活動,初步完成330公尺的烏山嶺東西口步道。

 

目前國際上已有美國東海岸綠道、日本四國遍路等長距離綠道發展經驗,國內則有「淡蘭百年山徑」及「樟之細路」兩條國家綠道,如今再加入「山海圳」,提供國人更寬廣的歷史視野。千里步道執行長周聖心提及,兩周前幾位國外友人參與山海圳行程,其中兩位是美國北卡羅萊「從山到海」(Mountains-to-Sea Trail)步道的經營夥伴,另一位來自肯亞。

 

從曾文水庫到台江段那天,踩到沙灘、浪打上來的時候,他們大叫驚呼,台灣山和海的距離,可以在一天到達、在這麼短的距離內體會這麼多生態和文化,而且還有這麼高的山。

 

「從山到海」步道約兩千多公里長,步道內的山,高度約兩千公尺,有些路段位於原始地,也會進入社區,這是當地團體致力二十年的成果,至今尚有一些段落建構中。在隨後拜會林務局時,他們表達了與山海圳綠道締結姊妹步道的可能。林澔貞表示,成果發表會只是一個開始,將來各部門更可逐步建立認同與共識,促成合作與行動,帶動地方及山村多元發展,也邀請國內外民眾以這條從海洋至山巔的路線品味最道地的「台灣經驗」。

 

「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整體發展規劃」規劃成四個主題:從「內海之路」起始,一路通往「水圳之路」、「原鄉之路」,最後抵達玉山登山口的「聖山之路」。沿途由步道、自行車道、堤岸道路、水圳、農路、公路等構築而成。主辦單位建議民眾,善加利用多元綠色運具配套整合,例如,搭乘竹排或渡輪、社區接駁,或是騎乘單車與徒步健行等。

 

水圳之路上的曾文水庫。圖片來源/林務局

TaiTai LIVE WILD試走:用步行寫作 走過就有連結

主辦單位邀請長距離健行部落客、作家夫妻檔「阿泰與呆呆」(TaiTai Live Wild)分享他們以7天6夜完成的全程試走經驗,他們所見識到的山海風光及斯土斯民的故事,也都記錄於當日發表的第一支山海圳形象影片《山海圳國家綠道:從海濱迎向高山的溯源之路》。

 

《山海圳國家綠道:從海濱迎向高山的溯源之路》

 

記者會上阿泰分享,三年前夫妻倆到美國走長距離步道的經驗,這是30年代倡議一直到60年代完成的長達4200多公里步道,他們花了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趟旅途讓他們渴慕台灣深具人文歷史的長步道之可能,既有大山有大景,又可見識台灣的歷史人文。阿泰認為,中央山脈大縱走雖具有大景、壯闊美麗,卻不是那麼可親──絕非當生活中突發奇想、心血來潮就可上去走走的步道。但是山海圳、樟之細路、淡蘭百年古徑,路就在家旁邊,利用周末假期,或花個五天、十天,想走就走;沿途是貼近生活經驗的風景,有點陌生但走過就能產生連結、挖掘豐富的內涵。

 

為了體會從家門走到玉山是什麼感覺,去年當阿泰抽到排雲山莊床位時,就往前推七天出發,從鹿港出發走到玉山主峰。這趟路長達180公里,不過沿路大多走在公路上,無法像山海圳可以走進部落看到很多人文風景。9月當他們受千里步道邀約走山海圳時,完全是不同體驗。

 

這次,他們從玉山登山口向海走,想像著當水滴從天上落到山上,逐漸匯聚成溪流,進入曾文溪最後流向大海,複製這段水的旅程。感受到台灣山和海的距離這麼近,步行即可串連起來。沿途以原鄉之路最令他們感動,尤其是有藍色部落之稱、被山擁抱的「里佳部落」,無論空氣、天空、溪水都很清澈,讓人心情放鬆。呆呆說,過去台灣觀光的發展大多是複製貼上,但是到了鄒族部落,到在地特色、在地故事,而非籠統、模糊、刻板的印象,值得細細品味。

 

原鄉之路最令阿泰呆呆有感,因為走入部落,得以細細品味不同文化的風情。圖為達邦吊橋。圖片來源/林務局

 

他引述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也是「台南山海圳綠道」發起人吳茂成的話:「走路即寫作」,因為走入部落,透過腳步讓他們知道鄒族的故事,得以寫作訴說。雖然到了現地會遇到環境、文化問題,但因為你走過,看到了,就有了連結,這些事情就變成你的事,會關心這些事情,而不再是別人的事。

 

阿泰非常期待民眾若有五天到七天的假期,不一定只是規劃到日本或韓國等國家玩,或許能改變想法,選擇國內幾條長距離步道,認識沿途的聚落以及他們的故事。越多人走,越多人關心這些事,從這過程得到好的回應,自然就會減少髒亂、汙染或開發,不會想要破壞這些美好的環境。

 

山海圳國家綠道從海拔0公尺的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後,經東西口健行路線翻越烏山嶺到曾文水庫,再沿曾文溪經過阿里山抵達玉山,整體長度延伸為177公里、海拔爬升達3952公尺。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10個鄉區的城鄉生活圈;中央行政上則跨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2個國家公園、3個國有林事業區(大埔、阿里山、玉山)、2座水庫(烏山頭及曾文)、3大河川流域(鹽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資源管理圈;人文上則串連了台江、西拉雅、鄒族等三大族群文化圈; 環境上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等多元然生態圈。是一條乘載著台灣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族群文化的特色,串連海-圳-山的國家級綠道。

 

聖山之路段上的麟趾山步道與二葉松。圖片來源/林務局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