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7年前拍下路邊野花 今成為台北植物園主角
從都市鬧區、農田溝渠、深山林地、甚至到海岸礁岩上,其實許多台灣珍貴的原生草本植物一直默默地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然而大部分的人卻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植物園是植物的圖書館,是老百姓認識植物的地方。」藝術家陳建北在造訪台灣及歐洲各國的植物園時,發現名貴的奇花異卉皆被慎重地標註,然而許多在園內路徑旁逕自盛開的野花,卻都沒有名牌。
於是7年前陳建北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攝影展「你甘知影阮的名」,透過特寫影像讓大眾重新認識這些沒有名牌、卻默默存在於台北植物園裡的美麗野花。「展覽獲得很多響應,很多民眾驚訝於野花的美,很難相信自己竟然長期忽略身邊的原生種。」
台北當代藝術館今年20年回顧展將重現陳建北作品,與此同時,當年照片中沒有名字的野花,今年春天起也成為台北植物園「野花園」中的主角。
城市造景多用外來單一花草 林試所:原生植物能帶來獨特多變風景
林試所在今年過年後,開始於台北植物園打造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的野草花園。花園分為3區、共僅百餘平方公尺。林試所仿照多元物種錯落生長的自然環境,種下近達70種、超過5000株的原生小草花,其中更包含20種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所搶救的受威脅植物。
林試所所長曾彥學表示:「這(野花園)是方舟計畫執行3年的成果發表,將原生植物融入景觀美學。」曾彥學以台北市為例,指出目前城市中的景觀設計大多都僅用外來、單一的花草,很少具有原生種及多樣性。他表示未來將配合林務局政策,持續將原生植物應用於室內景觀、大樓露台、校園及公園綠地等。
林試所助理研究員伍淑惠,是催生野花園的發起人。她表示野花園將能帶給一般民眾非常多元、多變的觀賞經驗,「不少人拜訪各地花海後再度回訪,會看到同樣的風景、同一種植物,與同一個最佳女主角。但野花園不是這個樣子,你清晨來、黃昏來、雨天來、下週來,都會不一樣。」
各界學者接力打造「野花園」 要把台灣瀕危原生花草種回來
伍淑惠表示,野花園集結了台灣北部常見的低海拔植物,有的是自台北鬧區十分常見的種類,有的是曾與農田作物伴生,如今卻瀕危的物種。同樣地,野花園也集結了生態學家、植物分類學家、園藝景觀專家等專業努力,如同大隊接力般從野外植物調查、種子採集培育,一路成就今天的野花園,目的就是希望這些過往不為人知的物種,不要因為棲地減少而消失。
伍淑惠指出,台灣原生草本植物的佔比是所有物種的65%,然而過去林試所專注於林木的研究與培育,對於草本植物的認識與研究並不多,「現在是時候,該認識這些被視為雜草,對多數人而言陌生的植物。」
「除了發現原生植物之美,更要看到生態與環境教育這塊。」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顧問陳世揚以野花園中的台灣特有種「巴陵石竹」為例,「巴陵石竹365天都會開花、是泰雅族文化中母親的花,更是很重要的蜜源植物。」他表示應進一步透過環境教育,讓校園、社區公園等綠地成為保種中心,把蝴蝶、鳥類等更豐富的生態帶回民眾的生活環境中。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