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裡上演著一場關於停班停課標準的討論風波背後,在台灣的另一邊有這麼一群人,比起爭論停班停課,更關心颱風路徑以及其所帶來的風浪的人們──浪人。
每每遇到颱風之時,衝浪客追求大浪的渴望總是會被各媒體推上檯面公審。然而這群人所在的東海岸線,卻是最能體會颱風威力的一個地方,而大部分媒體總是用不怕死來形容這群人,這對熱愛衝浪的這群人其實非常不公平。
因此今天要探討的,就是大部分民眾對浪人在颱風天衝浪的誤解,除了讓大家可以更了解浪人的心態,也讓大家更深入了解衝浪這項運動的核心精神。
當大家覺得我們不要命,其實我們比任何人都還重視安全
其實,真正衝浪的人比一般人都更了解潮汐、浪況,出門前一定會透過各種方式查好當天的洋流、風向、潮差,也會準備適合當天的裝備,像是更大的板子、全新的腳繩、保護自己的衣服跟膠鞋,畢竟誰會想出門什麼也沒玩到。
當然,大自然也有自己的過濾機制,風太大、浪況真的不好我們也不會下水或根本出不去。像是颱風當天要我們下水,拜託別鬧了。我們喜歡衝浪,但更愛惜生命喔!
誰才是真正增加社會成本的人?
大家摸著良心說,一年真正消失的衝浪客有到一位嗎?沒有。會消失的多半都是觀浪、踏浪的遊客吧?有看過三歲小孩跟媽媽一同衝浪的嗎?幾年來是沒在海邊看過,但颱風天新聞倒是很常看到,某某單位在某某海邊協尋一位孩童與婦人……那……他們是衝浪客嗎?怎看都不像啊啊啊!
所以那些沒有浮具沒有裝備沒有訓練又貿然下水增加社會成本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白目!他們多半不是衝浪的人!除非真的很衰的碰到斷腳繩、被板子尻到、碰到鯊魚(?)才會受傷……但……哪一項運動沒有風險呢?
我們衝的是浪不是風
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到海邊都有一群人皮膚黑黑的站在岸邊發呆碎碎念?明明風和日麗卻不下水?因為不是沒浪就是起風了,只要起風浪型就會亂,浪沒有型基本上連起乘(從板子上站起來)都麻煩,我們連下水都懶惰,也因此大家常常為了找無風鏡面浪在海邊四處跑找浪點就是這樣。
所以,颱風當天下水?這真的合理合邏輯嗎?應該怪怪的吧?我們颱風當天都在家吃泡麵比較多!當天風那麼大是在衝什麼啦?我們是衝浪不是衝風啊!
不要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恐懼進而否定
台灣的海洋教育造就了許多對海洋以及水域安全不理解的人們。而通常這樣的人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因為不懂危險,進而有許多有勇無謀的表現,最容易發生危險的就是這群人。另一種則是因為不瞭解,所以對海洋有著無限上綱的恐懼,這群人固然會比較安全,但卻也錯失了一親海洋芳澤的美好機會!
看到幾家媒體刻意扭曲的報導相當令人不以為然,還有人說衝浪要穿救生衣?國外挑戰大浪跟極限運動的就是專業就是帥,換成台灣就是白目就是玩命。但你肯定會說難道浪大的時候不危險嗎?
在問之前先思考一個問題「一顆100公里的快速直球朝你丟過來會危險嗎?」會?還是不會?對我來說超可怕,當然會啊!100公里耶!但換成對從事棒球運動多年且穿好護具的打者來說應該還好,對吧?請摸著良心回答,再將這樣的邏輯反思在衝浪運動上。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世界
雖然100公里的快速直球對一般人可能連球都看不到,但對打者來說,這根本就是個甜到底的全壘打機會大放送!而所謂的大浪對我們來講,也就像是紅中的直球一樣機會難得。所以,用自己或是根本不了解該領域的標準來看運動這樣子真的公平嗎?
不太妥當吧?如果真的這樣,那乾脆棒球不要打、賽車不用開、馬拉松不必跑……因為100公里直球看不到、高速公路都開不好、公園一圈3K都跑不完,一人高的好浪當然會看成很可怕的海嘯……
每個運動都有注意事項與規範
講到運動,我覺得所有的運動都會需要建立在「適當的場地、正確的觀念、安全的裝備」這三個前提下,不在賽車場內跑去馬路上競速叫做飆車;沒有拳套兩人打架叫做互毆,反之,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場內競速叫賽車;有醫療團隊與拳套護具跟裁判的比賽叫拳擊。
那為何有安全的裝備、有做好資料準備、在開放海域裡面的運動不能堂堂正正的叫做「衝浪」而要被叫白目或是玩命?這樣子似乎很悲哀啊!
請不要因為不熟悉而污名化熱愛衝浪的夥伴
不要因為一年只租一次板子、到海邊只顧拍照打卡、拍完又不聽教練解說急著下水、平時不運動下水半小時就說很累很曬,看到小浪就說好可怕站不起來很難……最後,衍生成了自己做不到跟不了解整個生態的情況下,就把喜歡衝浪的夥伴叫神經病或瘋子,問我們颱風天為何不下水?
為了衝浪我們願意早起、願意控制飲食、願意自我訓練運動、願意花錢購買裝備與器材……而這些準備大家有做嗎?請不要因為不懂不了解不願意努力就污名化其他認真的夥伴……
運動員在短視近利的台灣才是弱勢的族群
好好的運動都能被操作成這樣,要怎麼談如何扶植與推廣甚至帶來商機?還是等哪天台灣有人登上國際舞台後才會說是台灣之光、今年是衝浪元年、官員來握手拍照比較快些?這些事在奧運期間還看不夠多嗎?
為何台灣運動推廣不起來?就是台灣的政府是出了名的短視近利,從不願意面對問題從根本解決,抱持著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的心態在做事,隨便頒佈一條法令就認為天下太平,不會有問題……獨步全球的「先禁」國家,我們因為政府的老舊的法令錯過了多少商機?
電商產業、文創產業、運動產業、汽機車產業……在市場上可以合法販售改裝品,卻不能裝在自己的車上?這是什麼道理?如果想真正讓體制更完善健全,那麼政府勢必需要當那個吃螃蟹的第一人,而非一味守舊進而錯過許多機會。
環境是大家共同維護的政府媒體大家都有責任
據我所知,似乎全世界只有台灣有這樣荒謬的規定,而且遊戲規則是由一群從沒有下水過的官員與學者規定,怎想都實在不合邏輯與詭異……台灣舉辦衝浪比賽的時候報導的媒體有多少?沒有!反而是颱風天斷章取義的就一大堆,連有些 SNG 車都來了!請問是要報導還是單純為了畫面跟議題?
大家知道衝浪是2020的奧運比賽項目了嗎?已經是奧運比賽的項目了現在還會被污名化成這樣……哪天要把整個生態搞臭了對整體運動產業會比較有幫助就是了?還是以後海邊沒有衝浪店家大家不能拍照打卡抓住夏天尾巴會更開心?
誰是真正的衝浪客誰是遊客有看清楚嗎
最後要說的,雖然不是全部,但經過觀察大多數都是這樣子…在海邊不遵守交通規則(衝浪的安全規範)出意外撞到頭破血流的是誰?遊客。在海邊教學諄諄教誨要注意安全的是誰?衝浪客。
在海邊亂丟垃圾不分類拍照打卡的人是誰?遊客。在沙灘上做垃圾分類跟回收跟自發行淨灘的是誰?衝浪客。海象不佳沒有裝備貿然下水溺斃的是誰?遊客。在海上熱血救人但因媒體報導被汙名化好浪無法下水被罰款的是誰?衝浪客。這真的令人不勝唏噓。
簡言之,希望大家可以客觀的看待一個好的運動,而非被片面的資訊所誤導。衝浪是很好且健康的運動,希望大家看完除了分享外,也都能夠一起改變這環境!
本文轉載自浪人誌
關於浪人誌
我們來自於陸地,心卻向著大海。我們是「浪人」。《浪人誌》是由一群衝浪人創辦的線上雜誌,希望透過文字及影像,來讓更多人認識大海、認識衝浪。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和海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卻不多,《浪人誌》希望為大家和海洋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連結、屬於台灣的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