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5-07-10

戶外服裝各層分級大剖析(上)

很多人會問:「Coolmax排汗布會不會比較透氣?哪個品牌出的羽絨衣最保暖?這件雨衣防水透氣多高?軟殼布是不是越貴越防風保暖?....」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熟讀本篇後都能得到解答!想把錢花在刀口上?不相信店員推薦或廠商廣告?那就學會為每件衣服分級並找出機能定位吧!

了解洋蔥式穿法後,還可為各層底下的眾多選擇作分級,其目的是為了在共同使用需求下再找出各款式的適用環境,主要可依布料的厚度和密度來定位,由於各人體質不同,所以這裏列出的各級適用溫度和運動量僅供參考,但各級之間蓄熱量和透氣度的高低排序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可以透過各種檢測法得到科學數據,如果覺得手邊這件衣服不夠保暖、防風,只要根據各層機能定位表往上找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各層分級只是幫助新手挑選款式的實用工具,其實擁有豐富戶外經驗且勤於覺察衣物表現及自身舒適度的人,不用知道各層如何分級就能挑出適合的款式。所以重點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累積穿搭經驗和感受,再配合圖表的幫助,最終必能練就一身「從琳瑯滿目的服飾選擇中挑出最符合需求款式」的真功夫。

 

排汗層的分級

排汗層可視為是貼近身體的「體表微氣候除溼機」,穿上它的目的是為了讓運動產生的汗水不會積在衣服內部而讓皮膚感到溼冷不適,所以如果選擇了不適合該活動環境的纖維、織法及布料厚度,就無法發揮排汗衣應有的功能。

纖維選擇

由下表可知,羊毛纖維較保暖且慢乾,所以適合低溫、中低運動量,而其優異的抗菌防臭效果也讓它榮登長天數行程的首選。羊毛和化學纖維混紡的布料效能則都介於兩者之間,這並非代表它的效能不上不下,因為影響選擇的因素主要取決於氣溫和運動量。可從左圖看出各纖維布料適合的環境(不考慮風雨、陽光等外界因素):

 

運動量低 運動量中等 運動量高
高溫 薄棉衣物 棉與化纖混紡 薄而透氣的化纖排汗布
中溫 天然纖維衣物 稍厚的化纖排汗布 薄而透氣的化纖排汗布
低溫 羊毛衣物 羊毛/化纖混紡 稍厚的化纖排汗布

※此表再次說明了單靠一種纖維或布料無法適用所有環境,因此了解排汗衣的厚度分級相當重要。

 

氣溫與運動強度可依個人體質分級
高溫 > 25℃ 不需穿長袖衣物,超過30度則屬炎夏的範圍
中溫 25~15℃ 秋冬溫度區間,需加襯衫、外套來保暖
低溫 < 15℃ 寒流發威,如不作好保暖工作會不自主發抖
高運動量 > 6 MET 上樓、慢跑、再劇烈即進入無氧運動狀態
中等運動量 3~6 MET 進行慢速騎車、下樓等有氧運動
低運動量 < 3 MET 靜態或散步等輕鬆無負擔的運動

※為方便讀者閱讀,下文提到的氣溫及運動量皆採用此定義

 

如何選擇適當的排汗層

一.預算不多買不起高價排汗衣

價格差異主要源自品牌定位,布料機能的影響不大,如果預算不足,可用二件最便宜的SW排汗衣創造出接近MW的保暖效能,當然透氣、排汗、快乾效能一定不如單層MW布料,但穿搭彈性可大幅提高,或者穿上不同型式的SW羊毛及化纖排汗衣(如Polyester汗衫和羊毛拉鍊長T),讓機能組合最接近使用需求。

 

市面上有相當多平價的SW、LW化纖排汗衣,其實只要經過吸溼排汗處理且布料織法及厚度選擇正確,效能表現並不會跟價格成等比。反之,即使買了最貴且效能最頂級的排汗衣,夏天穿EW長跑或冬天只穿SW衣物逛街也不會讓你感到舒適,所以應該以一趟行程中「會在甚麼氣候環境及運動量下維持最長時間」來決定適合的布料厚度等級。

 

二.依常見的各種需求選擇

  • 長天數行程:
    抗臭天數屢破紀錄的羊毛為首選,還可再帶一件經抗臭處理的化纖排汗衣備用,因為再怎麼抗臭還是需要靠洗滌讓纖維恢復潔淨,所以在羊毛衣晾乾之前就讓化纖排汗衣擋著吧。

 

  • 喜歡高彈性:
    針織布料通常具有先天的橫向彈性,但混紡越多彈性纖維越能提高可拉伸比例,活動起來越不拘束,但也因此降低透氣導致慢乾。

 

  • 想要舒適穿著感:
    選擇纖維直徑越細的布料,超細纖維的直徑小於一般化纖,則羊毛最粗,所以很多人不喜歡羊毛的搔刺感,如果真的很喜歡羊毛的效能,可以選擇混紡布料如Dri-Release Wool,其觸感已經很接近一般柔軟的化纖排汗衣了!不過通常柔細布料的垂墜感很明顯,所以適合用來作內衣,而挺擴的布料富強韌感,常被用在POLO衫等外衣上

 

三.依照氣溫及運動量建立自己的排汗層量級選擇參考表

單靠一種纖維或布料無法適用所有環境,因此了解排汗衣的厚度分級是相當重要的。主要以布料碼重來區分,詳見下表:

 

排汗層各量級分類法表格 (由薄到厚)
量級簡寫 量級示意 化學纖維布料碼重( oz/yd2 ) 羊毛布料碼重( g/m2) 一件男款圓領長袖化纖排汗衣重( g ) 常見的化纖布料型態及品牌
ULW Ultralight Weight < 3 少見 <100 薄紗或網布型態TNF Velocitee
SW Silk Weight 3左右 >100 約100~140 較厚的薄紗或網布型態Arc’teryx Vivital及Libro
LW Light Weight 4左右 150左右 約150~200 網眼布或大孔隙針織布團服常用排汗布料 Patagonia Capilene 2
MW Mid Weight 5左右 200左右 約200~250 表面透氣,內面微起毛Marmot MW Driclime
EW Expedition Weight 6左右 250左右 約250~300 較薄的彈性短絨毛Patagonia Capilene 4
HW Heavy Weight 7左右 >250 約300~350 厚質保暖的彈性短刷毛Power Stretch

※ 為了讓讀者便於學習而如此劃分,碼重分級沒有公認標準,
※ oz / yd2 代表「每平方碼的布料重多少盎司」,同纖維布料可由碼重比較出厚度,是歐美服飾品牌常用的布重表示法

 

排汗層量級選擇參考表

氣溫 低運動量
(單穿或搭配適合的保暖層)
中等運動量
(單穿或搭配適合的活動層)
高運動量
(單穿或搭配最透氣涼爽的活動層)
>35℃ ULW ULW ULW
30~35℃ ULW ULW ULW
25~30℃ SW ULW ULW
20~25℃ LW SW ULW
15~20℃ MW LW SW
10~15℃ EW MW LW
5~10℃ HW EW MW
0~5℃ HW HW EW
-5~0℃ HW HW EW
-10~-5℃ HW HW HW
<-10℃ HW HW HW

緊身衣和非貼身排汗衣的差別

緊身衣為了貼近皮膚所以會加入高比例彈性纖維,所以通常會以薄而平滑的高密度組織緊鄰體表微氣候,所以產生的緩衝空間不像寬鬆的排汗衣那麼大,對很多人而言不是非常舒適的穿著體驗,優點則是對汗水的吸收速度非常快,缺點則是吸水後的布料就在體表之上,開始散熱時會明顯感到寒冷,且汗氣的排出速度也不快,所以緊身衣的效能可說是兩面刃。不過近幾年很流行的加壓緊身衣褲倒是可以穩固保護肌肉,甚至還有能加速肌肉疲勞復元的款式,對於容易「鐵腿」、抽筋的戶外活動愛好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排汗衣的透氣分級

很多人認為棉質衣物穿起來比化學纖維透氣,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因為透氣度取決於布料的編織密度,所以編織緊密的棉襯衫絕不會比SW化纖排汗衣透氣,究竟是什麼造成誤會呢?其實是天然纖維的溫濕度控制能力讓皮膚感覺較為舒適罷了。

 

所以如果想知道各布料的實際透氣度高低,就可以用前文提過的「過風量檢測」簡單比較出來,可惜目前戶外品牌並沒有公佈太多排汗層的相關CFM數據。特別感謝興采實業的協助,才能讓台灣的消費者得以一窺這些鮮為人知的實測結果:

 

  1. 常見的LW魚眼排汗布約300 CFM,這是多數人在夏天不覺得悶熱的數據。
  2. EW以上的彈性保暖型排汗衣約100 CFM,布料提高抗風能力後可增加保暖效率,所以冬季騎自行車時可單穿就取得擋風和散熱的平衡點。
  3. 緊身衣通常都低於100CFM,甚至可能低到30 CFM,這已經是高透氣活動層的抗風度了,不過穿在身上會因體型及肢體活動撐開布料而提升透氣度,再加上布料非常平滑貼身,所以實際上並不會感到過於悶熱。
  4. 編織得特別寬鬆的針織法可以讓布料的透氣超過500 CFM,這類高透氣排汗衣能得到眾多好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穿著它們運動可以讓體熱快速透出,出汗量少衣服自然乾得更快。

 

由以上實測結果可推斷,越厚重保暖或彈性越好的排汗衣就越不透氣,我們已知透氣越低代表抗風越強,所以如何在防風和保暖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就是希望冬天單穿排汗層運動的竅門。

保暖層的分級

想讓保暖層發揮最佳的禦寒效果,就必須運用各種熱傳播原理,讓代謝產熱順暢的加溫布料內部空氣(電力發熱產品再此不討論),進而讓體表微氣候保持在不冷也不熱的舒適狀態。因此透過適當的纖維、布料、款式…共同建立該溫度環境與運動量下「最合適的緩衝空間」就是選擇保暖層的秘訣所在。

 

纖維及款式結構選擇

保暖層最常使用的天然纖維是羽絨,因為它是世界上保暖重量比最高的纖維,羊毛則是早期登山者的最愛,但因為價格過高且纖維偏重又不夠快乾,已漸漸被人造纖維製成的刷毛衣取代。保暖層使用的化纖清一色都是Polyester,因為其產量最大,成本最低,只要使用適當的織造方法及後處理技術,不論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都能發揮相當優秀的保暖機能。

 

戶外服飾品牌常見的保暖層布料纖維機能比較表
保暖層常見的布料纖維 同級款式價格 單位重量保暖力 等重款式蓬鬆度 濕後保暖能力 透氣程度 溫濕度調節力 耐操程度 保養洗滌方便性 纖維材質壽命 壓縮收納程度 觸感舒適度 活動方便程度
刷毛
(Polyester 為主)
4 3 3 3 1 3 1 1 3 3 1 2
羊毛纖維 3 4 4 2 2 2 2 3 2 4 2 1
羽絨填充 1 1 1 4 3 1 4 4 1 1 3 3
化纖填充 2 2 2 1 4 4 3 2 4 2 3 4

※ 濕後保暖能力並非指完全濕透狀態,而是從衣服被淋濕或汗濕開始,一直到身體察覺寒冷的時間長短
※ 透氣指的是汗氣穿過布料的容易程度
※ 耐操程度意指布料不怕磨損、擠壓而大幅降低保暖能力
※ 填充衣物的觸感視表、裡布而定,通常都是冰冷的風衣布
※ 通常衣物越蓬鬆越輕就越保暖,壓縮收納能力也越好

 

蓬鬆保暖度FP簡介

羽絨衣物的保暖度 = Fill Power數值乘以總填充量,所以不是每件用700FP的羽絨衣都一樣保暖,而是以填充量取勝。

 

甚麼是Fill Power呢?這是用來表示羽絨蓬鬆保暖度的單位,代表 1盎司羽絨可以膨脹撐起的體積( Cube Inch 立方英吋),FP越高就代表該羽絨品質越好、越貴、越保暖,如果填充等重的400FP和800FP羽絨在兩件外套內,其蓬鬆度和積蓄空氣的體積可能會差到2倍,雖然整體保暖度還受到表布透氣度、隔間設計、充絨密度等相當多因素影響,但由此可知唯有填充高FP羽絨才能達到極致輕暖的境界。

通常500 FP就屬優質羽絨了,其單位重量保暖度也高於目前最保暖的化纖填充材質Primaloft One,所以600FP以上高級鵝絨所提供的輕量保暖力是化纖外套望塵莫及的,更何況是700FP,甚至800FP以上的頂極鵝絨它們通常來自溫寒帶地區如匈牙利、波蘭的人工飼養老母鵝身上,再經人道宰殺取毛、洗淨、殺菌、羽梗FP分級…等繁覆過程後,才由品牌商高價購得並填入羽絨製品中,這就是高價輕暖羽絨衣的由來。

 

化纖填充簡介及化纖填充結構的比較

化纖填充物是科學家不斷模仿、挑戰羽絨後的科技結晶,其保暖度和壽命雖然不如羽絨,但是在潮濕甚至濕透之後的保溫能力不會下降太多,這是羽絨難以企及的特殊機能,再加上清洗保養方便且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化纖有其適合的客層、環境、運動量。依製程不同可分成種不同型態的不織布,各有其優缺點,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結合兩者的產品出現,如Arc’teryx Coreloft就是最知名的代表。

 

如果從製作方式來看,保暖層可分為「編織毛料」和「填充包裹」兩大類,編織毛料以羊毛和刷毛為主,刷毛布料是先針織出一塊基底布,再加工成單、雙面刷毛或長、短刷毛等外觀,羊毛布料則是單純以羊毛紗線織成比排汗版本更厚的各種型態,因過於高價之故,通常戶外品牌偏好選用混紡羊毛,僅專業羊毛品牌會推出不致於太厚重的羊毛保暖層。

 

「填充包裹」是將「無法織成布料的超輕保暖纖維」填入表布和裡布內的密閉空間,所以除了填充物的種類(可分成化纖填充和羽絨填充)、保暖值CLO、填充量多寡之外,整體保暖感還會受到表、裡布機能、隔間設計、車縫法、貼身程度…等結構因素影響,不過大致上抗候及保暖能力(抗風、防潑水、降低熱對流的能力、蓄熱量)都遠高於一般刷毛和羊毛,是對付極低溫和惡劣環境的利器。

 

因此後來才會有各式抗風、防風版本的毛料保暖層出現,他們跳脫了原本只能穿在排汗層之外,在低溫環境提供動態保暖(因為很透氣,溫度又低,所以穿得住),或穿在雨衣之內維持靜態保暖的傳統,更接近低溫下的高保暖、高透氣型活動層,而以高保暖型活動層做為禦寒衣物也無不可,這些科技革新讓消費者在選擇、穿搭上有更多彈性。

 

常見的保暖層布料、款式與機能比較表
各纖維布料常見的型態 等重款式保暖度 等重款式蓬鬆度 同級款式價格 防水、抗水能力 防風、抗風能力 透氣能力 溫濕度調節力 耐操程度 保養洗滌方便性 整件衣服壽命 壓縮收納程度 活動方便程度 觸感舒適度
透氣刷毛 9 5 10 9 10 1 2 2 1 3 5 2 1
抗風刷毛 7 7 8 7 8 3 4 1 2 4 7 4 3
防風貼膜刷毛 5 9 6 4 4 6 6 4 4 7 9 6 5
透氣羊毛衫 10 6 9 10 9 2 1 10 6 6 6 1 2
抗風羊毛衫 8 8 7 8 7 4 3 3 7 5 8 3 4
貼膜防風羊毛 6 10 5 5 5 5 5 5 8 8 10 5 6
羽絨填充 2 1 2 6 6 7 7 9 9 1 1 7 7
防水表布羽絨填充 1 3 1 2 3 9 9 7 10 2 3 9 9
化纖填充 4 2 4 3 2 8 8 8 3 9 2 8 8
防水表布化纖填充 3 4 3 1 1 10 10 6 5 10 4 10 10

※ 數字1代表最佳,2為次之,以此類推。
※ 此處的等重款式宜超過350克,因為表裡布可能就佔掉200克重量了,因此看較重的款式才有辦法準確比較保暖材質的機能。

 

在此不列入兩件式保暖外套,因為受表布結構、透氣度、內外層結合方式、保暖內裡款式…的影響較大。通常在低溫時穿上羽絨外套的加熱感最快最明顯,化纖填充次之,刷毛太過透氣,是三者中最不保暖的,需透過活動層或防水層的幫助才能發揮其保暖調溫的實力。

 

刷毛衣的分類和分級

傳統上以布料碼重100 / 200 / 300 (單位為g/m2,100指碼重100~200之間的刷毛)來為刷毛分級,同級刷毛的保暖度通常較為接近,僅有少數貼膜或長刷毛版本會比更厚重的刷毛保暖,所以布料碼重和總重量越低,但又能提供更佳保暖度的就屬優質刷毛。羊毛的布料碼重超過250 g/m2則可視為保暖層,但不像刷毛有公認的分級法。

 

各型態刷毛按保暖度由低至高排列(統一以男款外套為例)
刷毛常見型態 布料碼重
(oz/yd2)
外套總重
(g)
布料品牌或
材質織法
款式名稱
100
彈性排汗刷毛
5.9 258 Power Dry
薄刷毛版
Patagonia Capilene 4
100
平價刷毛
4.7 289 超細薄刷毛 Patagonia Micro D
100
高價刷毛
4.6 360 Polartec Classic 100
薄刷毛
Marmot Reactor
100
抗風彈性刷毛
5.9 283 Power Stretch Marmot Power Stretch
200
抗風彈性刷毛
6.8 360 Power Dry厚內格版 Patagonia R1
200
抗風彈性刷毛
6.8 316 Power Stretch厚板 Arc’teryx Rho AR
(非外套)
200
平價刷毛
7.5 442 雙面刷毛 Patagonia Simple Synchilla
200
高價刷毛
7.4 481 Polartec Classic 200
雙面刷毛
Marmot Warmlight
200
高價長刷毛
6.1 371 Thermal Pro High Loft Patagonia R2
200
高價長刷毛
7.11 439 Thermal Pro Sherpa Fleece The North Face   Scythe
300
平價粗針織刷毛
9.5 465 表面仿針織衫
內裡為一般刷毛
Patagonia Better Sweater
300
粗針織高級刷毛
10 497 Thermal Pro Sweater Knit表面仿針織衫 Arc’teryx Covert Cardigan
200
長刷毛
7.4 473 Thermal Pro High Loft Patagonia R3 Hi-Loft
200
貼膜刷毛
7.2 708 WINDSTOPPER Fleece Marmot Afterburner
200
貼膜彈性防風刷毛
8 521 超細刷毛表面 +
Windbloc防水PU膜 +
R1格狀內裡
Patagonia Lightweight R4
200
貼膜厚刷毛
7.5 672 Synchilla 厚刷毛 +
防水PU膜+
網狀刷毛內裡
Patagonia Classic Retro-X
300
平價長刷毛
9.3 536 Raschel Fleece長刷毛 Marmot Solar Flair
300
高價長刷毛
9 560 Thermal Pro High Loft Arc’teryx Delta SV
300
厚重刷毛
約12 728 Polartec Calssic 300 The North Face Denali Fleece
300
抗風刷毛
12 603 Wind Pro Patagonia R3
300
抗風刷毛
12.6 730 Wind Pro The North Face Denail Wind Pro
300
貼膜彈性長刷毛
13 629 長刷毛 +
Windbloc彈性防風膜 +
R2格狀刷毛
Patagonia R4

※ 透氣度:一般刷毛300 ~500 CFM / 抗風刷毛60~200CFM各版本 / 防風刷毛 0~1 CFM

 

  1. 100刷毛和SW~EW排汗衣在碼重上有部分重疊,但實際保暖度當然是100刷毛略勝一籌。
  2. 刷毛衣的布料結構眾多,大致可分為一般刷毛、抗風刷毛、防風刷毛3大類,其中一般刷毛非常透氣,因為基底網布織得非常寬鬆,連走路擺手都可以感受到冷風灌入,所以單穿刷毛衣常讓人有不夠保暖的錯覺,其實只要外加一件防風外套就能馬上感受到刷毛真實的保暖效果。
  3. 比一般刷毛織得更緊密的Wind Pro抗風刷毛可以提高微風下的保暖度,雖然增加了保暖感受和氣候抵抗能力,但也因此變重不少,較不適合需要輕量化和攜帶方便性的人。
  4. 中間貼合防水膜的Windbloc和Windstopper防風刷毛可能會搭配各種表布和裡布,所以外觀、重量、保暖度差異甚大,而這兩種薄膜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彈性較好,後者較為透氣,但都可以抵抗高達100 km/hr的狂風,唯車縫線內通常沒有防水貼條故無法完全防水。
  5. 通常高價刷毛比平價刷毛更保暖、輕量、耐用、抗起毬、抗掉毛、壓縮性高…但如果都採同樣織法結構的話其實保暖度差異不大,可視預算和實際需求來決定。

化纖填充衣物的的分類和分級

化纖填充的分類受表布影響,可分成一般化纖填充和防水表布化纖填充兩大類,而各類的分級主要是依據總重高低來區分保暖度,但保暖度主要是由填充物的clo和填充量決定的,不見得越重的衣物就越保暖。

 

各級化纖填充外套(保暖力由低到高,以男款外套為例)
依總重分級 (g) 填充材質厚度
(g/m2)
外套總重
(g)
填充材質 款式名稱
300以下 50 265 EXCELOFT Montbell UL Thermawrap
300以下 40 286 PrimLoft One The North Face Zephyrus Pullover
300~350 80 343 EXCELOFT Montbell Thermawrap BC
300~350 60 326 Coreloft Arc’teryx Atom LT
350~400 60 380 Termal R Eco Marmot Baffin
350~400 60 350 PrimaLoft One Berghaus Ignite
350~400 60 354 PrimaLoft One Patagonia Nano Puff
400~450 60 445 PrimaLoft ECO OR Neoplume Jacket
500以上 100 526 PrimaLoft ECO Mountain Hardwear Compressor PL
450~500 100 480 Thermic Micro Mountain Hardwear Compressor Jacket 新版
500以上 100 567 Termal R Eco Marmot Cauldron
500以上 100 580 PrimaLoft Eco The North Face Redpoint
350~400 92 399 ThermaTek Arc’teryx Solo
500以上 100 510 PrimaLoft One Patagonia Micro Puff

※輕量化纖外套的填充量經常以60g表示,但並非真的填了60g的化纖,而是填充60 g/m2厚度版本的化纖,實際填充量因款式、尺碼而異,因無法精確計算故廠商統一以厚度版本代替填充量。
※ 填充100 g/m2以上厚度的化纖外套才足以和700FP+以上輕量化羽絨外套比較
※ 很多廠商會採取軀幹填充100g,手臂填充60g的聰明作法,唯其保暖效果難以預估故在此不列入比較。
※ 近年來十分盛行在人體高散熱區域配置排汗層或活動層的Hybrid化纖外套其主要訴求是增加在低溫時運動穿著的舒適度。

 

各級羽絨填充外套(保暖力由低到高,以超過700FP的男款外套為例)
依總重分級 (oz) 填充量(g) 外套總重(g) 羽絨FP 款式名稱
6~10超輕量化 51 159 900 Montbell EX Light Down
6~10超輕量化/td> 56 226 800 Montbell UL Down
6~10超輕量化 85 235 800 Patagonia Ultralight Down
10~16輕量化 85 343 800 Patagonia Down Sweater
6~10超輕量化 85 255 850+ WM Hooded Flash ( 僅連帽版 )
10~16 輕量化 114 383 800 Montbell Alpine Light Down
10~16 輕量化 約100 419 800 Marmot Zeus
10~16 輕量化 150 383 800+ Montane Nitro
10~16 輕量化 130 300 850+ WM Flight
10~16 輕量化 110 350 750 Mammut Board Peak II
10~16 輕量化 125 370 750 RAB Microlight
10~16 輕量化 110 420 800 Golite Demaree Canyon
16~17輕量化底線 160 460 675+EU Mountain Equipment Arete
16~17輕量化底線 165 480 800 Golite Roan Plateau
10~16 輕量化 150 370 850 Golite Bitterroot( 僅連帽版)
10~16 輕量化 170 400 800 Montane Anti-Freeze
16~17輕量化底線 ? 460 900 TNF Diez 新版
10~16 輕量化 140 450 850+ WM Vapor
16~22中量級 ? 600 700 TNF Elysium
> 22重量級 200 670 750 Mammut Patwin
> 22重量級 ? 690 700 TNF Nuptse 2

※ 此處Montbell為美版資料及版型
※ 部分品牌標示EU 700FP 約等於 US 800FP
※ 手工羽絨廠的850+ FP可能勝過大廠的900FP,因為檢測方式較嚴苛
※ 在此不列入混合不同FP或化纖羽絨配合填充的Body Mapping款式
※ 800+FP羽絨的缺點是受潮後蓬鬆度和保暖略為降低,需仰賴體熱烘乾羽絨,所以很多極地羽絨衣會在部分區塊用650FP羽絨增加耐壓及耐候度
※ 消費者非常好其某量級羽絨填充與多重的化纖填充一樣保暖?實際上仍需送實驗室檢測比對這2件衣物的CLO值,但其結果仍不足以說明兩者的落差必定成等比,因為填充材質和每件外套的保暖度都會隨時間衰退。

 

撰文/許熙昀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