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5-07-13

戶外服裝各層分級大剖析(下)

防水層是面對狂風暴雨以及濕冷天候的第一防線,也是決定運動時散熱速率的關鍵,在挑選上不可不慎。不過防水層的選擇較簡單,可先決定自己需要的是「透氣、透濕、不透氣」以及「輕量或耐磨」?這了解決這二個問題的過程就是從眾多表布、裡布、薄膜的優缺點中作出決定了。

防水層的分級

 

一.防水透氣雨衣的型態

防水透氣雨衣最常見的型態,是由風衣或各類表布和各式防水薄膜以貼合(Lamination)或塗佈(Coating)的方式緊密結合,還有不透氣雨衣及可長時間防小雨的無膜防水布料。

 

六種防水層結構比較表
防水結構 防水膜材質 透氣方式 優點 缺點 代表布料
無孔不透氣 PVC、PU、Silcone 無法透氣 便宜、
不吸水所以最快乾
悶濕易臭
耐用度較差
機車雨衣
斥水微多孔膜 PU、ePTFE、PE、PP…等多種材質 直接透氣
透氣度名列第3
較舒適乾爽 孔隙易阻塞需常清洗、
經抗油污處理的布種較貴
eVent (同Dry.Q Elite)、Omni-Dry、Breeze Dry-Tec、
Polartec NeoShell、Windstopper
親水無孔膜 PU 間接透氣或稱透濕 不怕鹽分、油脂、
有便宜到貴等多種選擇、彈性較佳
兩階段透氣較慢 Toray Dermizax多數版本
斥水微多孔膜
+親水無孔保護膜
透氣PU或ePTFE
+ 透濕PU
間接透氣或稱透濕 抗風較斥水微多孔佳、不怕鹽分油脂、
較耐用
兩階段透氣較慢 Gore-Tex各版本、Toray Entrant 多數版本
防水棉 長纖埃及棉作超緊密編織 直接透氣
最透氣
最透氣的防水材質、耐磨 超貴且抗水壓不高 始祖為Ventile
新版為Etaproof
止滲刷毛+風衣 風衣布+厚刷毛 直接透氣
6種之中次佳
兼具保暖效果 厚重適合低溫 Nikwax Analogy、FurTech

二.防水薄膜類的結構選擇

一旦薄膜剝落就失去防水能力,因此主要靠三種防護措施來保護薄膜,以避免直接與身體及汗水接觸:

 

  1. 表布+薄膜,分開的內裡布或無內裡,稱為兩層布或2L。
  2. 表布+薄膜+貼合內裡布,三層緊密結合,稱為三層布或3L。
  3. 表布+薄膜+薄薄的coating保護層,稱為兩層半或2.5L。

 

※ 2L也可能不包含內裡網布,薄膜會接觸到皮膚。
※ 各層的接合有賴各種貼合技術,通常這些黏膠都會降低透氣度,唯新技術可以直接將布料和薄膜貼合,因此透氣速率大幅提高。
※ 假設使用相同的表布和薄膜,透氣度是2L > 2.5L > 3L,防水及耐用度反之重量由低到高為 無內裡2L < 2.5L < 3L < 有內裡2L。
※ 與皮膚接觸的舒適度視內裡布料而定,但與薄膜直接接觸會感到最悶濕難受、因此後來才研發出2.5L改善這問題,但都不如3L或2L+內裡布。

 

此外,表布的防潑水加工也相當重要,良好的DWR(耐久防潑水處理Durable Water Repellent)可以讓雨水接觸雨衣時變成水珠狀往下滑落,而不是吸收到表布內,濕透的表布會形成一層水膜阻礙透氣、增加雨衣重量、降低整體穿搭結構溫度、讓溼氣排出速度下降,更容易在衣服內凝結造成悶濕感,也就是俗稱的「反潮」,常常讓人誤會是雨衣失效了,其實只要購買防潑水劑重新回復DWR即可。

 

各大品牌防水層以5種量級分類,款式重量由低到高排序,統一以男款外套為例:
量級名稱 重量區間 布料碼重 總重 結構 薄膜結構 布料名稱 款式名稱
Super UL <6 1.26 150 2.5L 透濕PU
Coating
FREEFLOW H2O Montane Featherlite Velo H2O
Super UL <6 1.6 170 2L 透濕PU貼合 MemBrain Strata Marmot Essence
Ultralight 6~10 2.62 210 3L ePTFE貼合 eVent  Super Lightweight Montane Spektr Smock
Ultralight 6~10 1.56 215 2.5L 透濕PU貼合 PERTEX Shield Montane Minimus
Ultralight 6~10 2.2 246.6 2.5L 透濕PU貼合 MemBrain Strata Marmot Super Mica
Ultralight 6~10 ? 266 3L 透氣PU貼合 Breeze Dry-Tec Montbell Outpace
Lightweight 10~16 2.8 290 3L ePTFE+透濕PU貼合 Gore-Tex Active Shell Mammut Felsturm Half-Zip (半拉鍊)
Lightweight 10~16 2.92+2.44 292 3L ePTFE+透濕PU貼合 Gore-Tex Active Shell Arc’teryx Alpha FL
Lightweight 10~16 2.47 300 2.5L ePTFE+透濕PU貼合 Gore-Tex Paclite Haglofs LIM
Lightweight 10~16 3.1 315 2.5L 透濕PU Coating ENTRANT DT Lightweight Stretch Montane Atomic DT Stretch
Lightweight 10~16 ? 362 3L 透氣PU貼合 Breeze Dry-Tec Montbell Rain Trekker
Lightweight 10~16 2.5 363 2.5L 透濕PU貼合 H2NO Patagonia RainShadow
Lightweight 10~16 3.2 365 3L ePTFE+透濕PU貼合 Gore-Tex Pro Shell Arc’teryx Alpha LT
Lightweight 10~16 ? 369 3L 透濕PU貼合 Dry.Q Core MHW Epic新版
Lightweight 10~16 ? 425 3L 透氣PU貼合 Omni-Dry Columbia Peak 2 Peak
Lightweight 10~16 3.4 +3.6 440 3L 透氣彈性PU貼合 Polartec Neo Shel Westcomb Switch LT
Lighweightt 10~16 3.6 447.9 2.5L ePTFE + 透濕PU貼合 Gore-Tex Paclite Marmot Minimalist
Midweight 16~22 ? 480 3L 透氣彈性PU貼合 Polartec Neo Shell RAB Stretch NEO
Midweight 16~22 ? 492 3L EPTFE貼合 DRY.Q Elite MHW Jovian
Midweight 16~22 8 510 3L 透氣彈性PU貼合 Polartec Neo Shell Marmot Zion
Midweight 16~22 ? 550 3L ePTFE+透濕PU貼合 Gore-Tex Pro Shell Mammut Nordwand
Heavyweight 22+ ? 779 3L 透氣彈性PU貼合 Polartec® Neo Shel Mammut Gipfelgrat

 

依照氣溫及運動量的組合建立自己的防水層量級選擇參考表
氣候環境 高運動量 中度運動量 低運動量 舒適度
>15℃ 陰雨 直接透氣雨衣 直接透氣雨衣 皆可 不適合穿雨衣
10~15℃陰雨 直接透氣雨衣 直接透氣雨衣 皆可 不適合穿雨衣
10~5℃陰雨 直接透氣雨衣 直接透氣雨衣 透氣和透濕雨衣 勉強穿得住但會反潮
0~5℃陰雨 直接透氣雨衣 直接透氣雨衣 透氣和透濕雨衣 適合穿薄膜雨衣
零下濕雪 直接透氣雨衣 透氣和透濕雨衣 透氣和透濕雨衣 最適合穿薄膜雨衣
雪地或毛毛雨 活動層即可 防水棉 止滲刷毛+風衣 不需高防水壓就可選高透氣的無膜雨衣

※ 由此可知最透氣的防水層也很難在10度以上運動時有好表現,所以在台灣特別需要可幫助散熱的設計如口袋用透氣網布、腋下拉鍊、前拉鍊…的開關來調整透氣程度,因為通風的效果絕對比需穿過布料的透氣還快。

 

 

依使用目的及結構型態區分
使用目的 都會生活款:較重視外觀設計及日常生活會使用到的功能
郊山旅遊款:以旅行者的使用需求來設計
登山專用款:比前者更輕量耐磨、會考慮背負行進的需求
冰攀專用款:短版設計以符合腰帶、方便手臂高舉揮動冰斧的剪裁
滑雪專用款:布料較厚較耐磨、有雪裙等適合滑雪的設計
外型款式 一件式 ( 不同長度的Puncho,沒附雨褲 ) 、兩截式 ( 下襬不同長度、有帽或無帽 )、兩件式(有保暖內裡的)
依照剪裁可分:貼身彈性、合身、寬鬆版型

活動層的分級

活動層是行進間最佳的抗候調溫工具,但想要靈活運用這個穿搭利器,就必須根據穿著者的經驗選出「抗風及保暖度」適合該活動的款式,並聰明地運用「和各層的相互配合」、「開關拉鍊等調整法」、「控制行走速率和出力」…..等等精準的控制,讓「外界的風、雨、低溫等環境因素」和「活動產生的汗氣、汗水、熱量」在活動層的布料組織中不斷交戰,以維持一種「可以讓體表微氣候感到舒適」的動態平衡狀態。「當產熱=散熱時,人體就會覺得舒適。」所以選擇活動層就像是本書的隨堂測驗,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這些理論知識就很難自信地做出正確決定。

 

 一.活動層的類型、結構

活動層的挑選通常是各層選擇的最後一步,只有在確定前三層級別及該次行程所有攜帶的裝備後,才能從種類、分級眾多的活動層之中挑出最符合目前這套穿搭組合的款式。

你應該已經擁有不少活動層了,像是風衣、襯衫、快乾褲、Windshirt(風衣搭配各級排汗內層就是各級Windshirt了)都有日常衣著的版本,只要挑出使用化學纖維製成的款式即可,雖然防潑水、彈性、等各種效能表現和機能性設計必定不如專業戶外品牌所推出的款式,但只要針對「抗風」及「保暖」這兩個最重要的機能指標作出正確的選擇,他們一樣可以讓你在活動中享受到舒適的防護。

 

那Softshell(軟殼衣)呢?很多人在看本書前從來沒聽過吧?那怎麼可能已經買了呢?其實不要被這名堂唬住的話,就能知道所有活動層都是布料密度和厚度的排列組合罷了。由於軟殼衣的價格較高且分級眾多,對各自適用的環境有較強的針對性,初學者常在不夠了解其真正機能的狀況下,買到不適合此次活動的「抗風保暖等級」,導致無法發揮應有的效能,反而讓行程更不舒適,失去了活動層的本意。所以選擇活動層的第一步是先檢視手邊的選擇,了解它們各自的保暖、抗風程度,確定自己沒有適當的活動層之後,才需參考以下的活動層分級表,找出該層級的所有選項,最後再到店家親自試穿確認哪一件才是真正符合個人體質及需求的。

 

各類活動層的機能比較表
透氣度 保暖度 排汗速度 快乾度 抗UV
快乾襯衫潑水版 3 6 1 2 6
快乾襯衫排汗版 2 6 7 3 6
風衣 4 7 8 1 7
薄Windshirt 5 4 2 4 5
厚Windshirt 6 3 3 6 4
防水表布Windshirt 7 1 4 7 2
緊密編織薄軟殼 1 5 6 5 3
貼膜保暖厚軟殼 8 2 5 8 1

※ 此處的厚、薄Windshirt使用的表布為正常版風衣布。
※ 此處的防水表布Windshirt和貼膜保暖厚軟殼使用同樣的防水透氣膜。
※ 此處的快乾襯衫為同布料組織,只是做了相反的機能加工。(尚有各種編織密度及厚度版本,可由保暖度和透氣度再分成低、中、高,共9級,在此不製表比較)

 

各類風衣布比較
透氣度 抗水壓 防風度 CFM 耐用度 代表布料
廉價風衣 5 3 3 <1 ? NT 390以下風衣
正常版風衣 3 4 4 3 Pertex Microlight
超輕量密織 4 2 2 1~3 5 Pertex Quantum
彈性透氣版 2 5 5 5 2 Arc’teryx Luminara
高透氣版 1 6 6 6~8 4 Patagonia Houdini
Light Coating高抗水風衣 6 1 1 <1 1 Pertex Endurance

※ 防潑水能力視DWR加工處理等級而定,與編織密度無關。
※ 廉價風衣因多種織法決定不同透氣度,在此以常見的低透氣版為例。
※ 運動品牌風衣大多為正常版風衣。

 

提高風衣基本防水的方式

Light Coating是以Acrylic或PU在風衣布內面塗佈一層超薄的抗水層,可突破風衣的極限抗水壓值到1000mm以上,達到「基本防水」等級,其特色是摸起來有輕微的膠感,是所有風衣布最悶熱的版本,所以較常運用在羽絨填充製品上來增加抗水、蓄熱能力,但仍需要防水貼條或更防水的Coating加工才能達到真正的完全防水。

提高風衣耐用、防風、輕量的方式

風衣經常會經過壓光( calander)處理,主要是將布料內面、正面或雙面「熱融」以增加抗風、抗水壓、耐用度,但必然伴隨反光程度的增加和透氣度的降低,穿在身上運動通常會比一般風衣更容易感到悶熱,較適合超輕量化及高防風蓄熱需求 的活動。

 

二.Windshirt分級

Windshirt泛指所有結合風衣表布和絨毛內裡,兼具防風、保暖、排汗的活動層衣物,目前還沒有公定的中文翻譯名稱,所以以英文呈現。

雖然這樣的設計結構由來已久,但直到200X年Marmot Driclime Windshirt才將其發揚光大,成為秋冬極受歡迎的活動層,Windshirt在台灣網路討論區之中甚至還有「神衣」之稱,不過隨著時代科技演進,各大戶外品牌相繼推出不少別具特色的Windshirt,因為搭配不同風衣表布和排汗內裡布就可以組成各級「防風、保暖」效能,讓Winshirt適用的戶外環境更加多元。

 

※ 各級Softshell機能比較表
透氣 / 保暖度 知名代表布料 抗風 km/hr CFM
高透氣低保暖 Schoeller Dynamic 約20 30以上
高透氣低保暖 Arc’teryx Fortius、
Patagonia Traverse
約30 25
高透氣中等保暖 Schoeller Dryskin 30~40不等 20~30不等
高透氣高保暖 Power Shield O2 High Loft 約10 60
中等透氣低保暖 Pertex Equilibrium 40~50不等 5~15不等
中等透氣低保暖 Patagonia Rock Guide 50 8
中等透氣中等保暖 Power Shield 一般版 40~80不等 2~15不等
中等透氣高度保暖 Patagonia Alpine Guide 80 2
高抗風低保暖 OR EXOS 70 5
高抗風中等保暖 Schoeller WB400 40~70 5~6
高抗風高保暖 Power Shield High Loft 40~80不等 2~15不等
完全防風透濕低保暖 Windstopper Active Shell 約100 <1
完全防風低透氣中等保暖 Windbloc Softshell 約100 < 0.2
完全防風低透氣高保暖 Windstopper 長刷毛 約100 <1
防水透氣低保暖 Polartec Neoshell薄版 約100 0.5
防水透氣中等保暖 Polartec Neoshell厚版 約100 0.5
防水透氣高保暖 Polartec Power Shield Pro High Loft 約80 2
防水透濕低保暖 Gore-Tex Softshell 一般版 約100 < 0.1
防水透濕中等保暖 Gore-Tex Softshell中厚版 約100 < 0.1
防水透濕高保暖 Gore-Tex Softshell 厚版 約100 < 0.1

※以上數據僅供參考,除非是100%防風布料或薄膜,不然風速再低還是會有些許的風灌入,只是量太小或溫度不夠低所以無法查覺罷了。
※同品牌名稱布料的抗風度可能會不同,因為CFM取決於組織結構,廠商習慣以一貫的品牌名稱來為機能布料行銷,實際上可能是功能相同但織法不同的布料。
※CFM區間如Dryskin的 ” 30~40不等 ” 代表多塊不同版本的Dryskin抗風數據範圍,因此30CFM對應的抗風是40 KM/HR左右,20 CFM對應的抗風約30 KM/HR。
※Power Shield 的中間貼合了打孔的PU膜,抗風能力受到孔洞大小、數量、密度及表裡布的密度影響很大,因此每塊Power Shield會有不同的抗風CFM值。

 

最後,附上各種戶外環境的穿搭選擇參考表,希望大家能更清楚如何選擇搭配,不要讓衣物阻礙你親近大自然的心。

 

低運動量 中等運動量 高運動量
高溫/無風 UW排汗衣 UW排汗衣 UW排汗衣
高溫/中等 UW排汗衣
(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
UW排汗衣 UW排汗衣
高溫/狂風 UW排汗衣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UW排汗衣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UW排汗衣
高溫/起霧 UW排汗衣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UW排汗衣
(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
UW排汗衣
高溫/下雨 UW排汗衣
+ 雨衣
UW排汗衣
+ 雨衣
UW排汗衣
+ 雨衣
中溫/無風 LW排汗衣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SW排汗衣 UW排汗衣
中溫/中等風速 LW排汗衣
+ 襯衫或中厚中透氣軟殼
LW排汗衣
( + 襯衫或最薄最透氣軟殼)
SW排汗衣
中溫/狂風 LW排汗衣
+ 風衣
SW +
低保暖中等抗風軟殼
SW +
低保暖中等抗風軟殼
中溫/起霧 LW SW SW
中溫/下雨 MW + 雨衣 LW + 雨衣 SW + 雨衣
低溫/無風 EW以上+保暖層 MW SW+ 雨衣
低溫/中等 LW +高保暖中等抗風軟殼或保暖層 LW +低等保暖低抗風軟殼 SW +低保暖低抗風軟殼
低溫/狂風 LW+高保暖高亢風軟殼或防風保暖層 LW + 中等保暖中度抗風軟殼 SW + 低保暖中度抗風軟殼
低溫/起霧 LW+高保暖高亢風軟殼或防風保暖層 LW + 中等保暖中度抗風軟殼 SW + 低保暖中度抗風軟殼
低溫/下雨 MW以上 + 中等保暖高透氣軟殼+ 雨衣 MW + 低保暖高透氣軟殼 + 雨衣 LW + 低保暖高透氣 + 雨衣

※ 上圖以上半身為例,決定後就能輕鬆選出下半身的穿搭。

 

撰文/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