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山人之聲】陳宥伶:完登 285 三千高山……走出大眾路線,才是我登山的開始

投入六年的時間,陳宥伶走遍臺灣所有海拔高度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並持續分享行程記錄、探勘經驗和準備技巧,她希望讓每一位愛山的人,都能更安全地親自走訪這些地方,享受在山野探勘的樂趣......
  • 陳宥伶,2016 年起接觸臺灣高山,投入兩年的時間順利完百;2019 年 6 月與朋友一起完成「中央山脈大縱走」;2022 年 8 月,完登臺灣 285 座海拔高度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成為首位完登的紀錄保持人。

 

2022 年 8 月 14 日,陳宥伶在石門山北峰完登臺灣 285 高山。

 

當初爬完百岳之後,有朋友和我約了一趟「大南三段」。所謂的大南三段,是指現在的南三段(丹大東郡橫斷)、馬博橫斷與六順七彩,三者連起來一起走,後來大家為了區分百岳,才逐漸演變出這三條個別路線。

 

這三條路線銜接的地方幾乎很少人走,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路感和探勘能力,這和我去走的 285 山頭(編註:這裡指的是臺灣海拔高度 3,000 公尺以上的 285 座山頭)很像,我後來都習慣稱這樣的路線為「非百岳路線」。

 

如果是百岳行程,它都有既定路線,沿途也都有布條可以參考,只要做好功課、訓練好體能,其實大多數人都有能力走完。可是「非百岳路線」不同,它既沒有路跡,也沒有布條──就算有,可能也非常稀少。因此,在幾乎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要如何走出正確的方向?這件事情就讓我很感興趣!

 

2018 年 8 月,陳宥伶與好友走了一趟「大南三段」,開啟了她走訪「非百岳路線」的探勘興趣。這張照片攝於哈伊拉羅溪北源營地,是從馬博橫斷轉進南三段途中經過的溪源營地。

 

2019 年,我用一個月的時間走完「中央山脈大縱走」,因為每天看著 GPS,我才漸漸看懂手機魯地圖上的標示,以及研究出來為什麼別人的軌跡要這樣走。

 

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我就上網找資料、看教學影片,從來沒有去外面上過課。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找我去分享探勘經驗跟方法時我會婉拒的原因,因為怕自己非科班的學習方式和正規的教法會有所抵觸。

 

摩即山。

 

丹大山。

 

累積一些經驗後,我就開始思考,臺灣還有哪些 3,000 公尺以上高山是我還沒去過的?我花了好多時間查資料、作筆記,把每一座山頭進行分類。由於登山界一直以來都有劃分「北一段、北二段……」的習慣,所以我在分類 285 山頭時,也是延續這樣的習慣,把各個山頭劃分在不同的路線上。

 

做完了分類以後,我就開始規劃行程。就以雪山西稜來說,它的分脈非常廣,光是「非百岳」山頭就有 19 座,包括大南山、志摩山、知馬漢山北峰、火石山西峰(編註:此為上河 2020 年「高山百岳地形圖」新增的山頭),以及最難抵達的釜碗山等山頭,根本不可能一次撿完,那樣會耗費太多時間。

 

奇峻山營地傍晚的景色。照片左方最顯目的山頭是釜碗山西峰,必須翻越更多山頭才會抵達釜碗山。

 

這麼多的山頭到底要怎麼撿?我就想,先從相對簡單、短天數的行程開始走吧!所以就先去撿志摩山和它附近的 285 山頭,因為這條路線在網路上已經有少許紀錄,走起來比較有依據參考,對當時候的我來說,剛好能夠從中培養出路徑判斷的能力。

 

走回來之後,我就把行程記錄分享在臉書,後來聽從山友建議,把行程記錄跟 GPX 軌跡檔同步上傳到健行筆記。誰知道,不久之後發生一起山難,當時雪山西稜林道崩塌,需要找替代路線才能夠進去,跑山獸在網路上看到我的文章後,就下載我的 GPX 進行搜救。那時候我才發覺,原來我分享路線資料是有意義的!所以從那一次開始,我只要走完一條網路上沒有資料的路線之後,就會盡可能地把行程路線記錄下來、公開分享在網路上。

 

 

當我逐漸走完相對容易的路線後,剩下的行程都變得越來越難、幾乎沒有資料可以參考,全部都得要自己來。林專山它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我當時在網路上打出關鍵字時,只找得到山頭簡介,任何路線資料、地圖軌跡都沒有。於是我花很多時間設計行程、畫出軌跡,然後一步步地思考如何解決困難。

 

後來因為朋友登山發生意外,我難過到好長的時間都不想上山,那時候就決定寫一篇文章,分享自己在探勘前究竟會準備哪些事情。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對朋友的思念;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大家用「反正網路上都有人分享資料了,我拿著軌跡照走就好」的心態來爬山。千萬不要輕忽探勘路線的困難程度,想走探勘行程的人,都應該要在出發前紮紮實實地做好詳盡的功課才對。

 

志摩山主峰。

 

陳宥伶與好友們在中雪山合影。

 

「非百岳路線」的探勘行程,它跟百岳的大眾路線不一樣,因為沒有資料參考,所以行前規劃變得更加重要。

 

在行程出發前,我都會花 3 到 4 天時間整理資料,先找出「上河地圖」與「地圖產生器」上的山頭座標位置,確定同一座山頭在不同地圖上的位置有無偏離,最後才在我的地圖上定出這座山頭的位置。再來研究路線並劃出軌跡,包括基本的測量公里數、陡度、水源處,然後透過 Google 衛星地圖來觀察,我的路線可能經過哪些崩壁或斷稜,有時候會因為這樣規劃出 A、B 和 C 三條路線,讓自己到了現場,再去判斷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安全。

 

到了現場之後,在路徑判斷上,同伴可能會跟你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我想走稜線,但同伴想走腰繞路。假如是自己走,我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可是結伴登山時就不一樣,大家擅長的地形不同、都有各自的路徑判斷經驗,所以在選擇走法上難免會起爭執。

 

這時候,我通常都會在去程時,請夥伴先聽從主揪的決定。假如實際走起來與預期有落差,那麼回程時再換成夥伴的想法來走。我的重點只是想要走一條相對安全的路抵達目的地,畢竟我們是來爬山,不是來玩命的,不是嗎?

 

鷹仔嘴山。

 

火石山西峰。

 

經歷許多事情之後,慢慢就會發現探勘沒有想像得這麼容易。你所做出的每個決定,背後其實都做過非常多的功課。我也是因為開始計畫要走 285 山頭之後,才意識到,原來當我們跳脫了百岳路線,關於登山的一切,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後記

 

今年 6 月,我在雪山圈谷初次碰見宥伶姊,那時她正準備去撿上河地圖新設的山頭:火石山西峰。沒想到,當時她其實已經在進行「收尾」,快要走完所有的 285 山頭了。

 

這次聊天、訪問的過程中,我感覺宥伶姊像是一位與山林熱戀的情人,這不單只反映在她登山的頻率,還從她為了見山一面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她熟稔地圖上所有山頭的位置、學習各種登山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以及不斷地訓練體能。

 

不過,宥伶姊和其他的情侶不太一樣,她似乎很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情人。清水金子下無雙溫泉、卯畢羊與小完美谷,以及近期很熱門的郡大龍貓公車,如果你聽過這些地方,這都多虧她的分享,才讓我們有機會走訪這些路線。

 

就連這次訪談也不例外。宥伶姊和我分享了幾座風景很美、易達性高的 285 山頭:甘木林山(馬特蘭山)、穆特勒布山、中霸尖山、躑躅山,以及奇萊主山東峰。她告訴我,她希望這些比較容易抵達的非百岳路線,能夠讓初入探勘的新手們嚐到其中的樂趣。

 

訪談結束後,我向宥伶姊丟了一個問題,想知道她登山以來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宥伶姊很快地回答我:「平安回家。」

 

是啊!雖然不是什麼長篇論述大道理,光這短捷的四個字,業已傳遞出登山活動最重要的本質:唯有平安返家,我們才能持續重返山野,享受探險的過程。

 

 

撰文/吳柏樺
責任編輯/OT 編輯部
圖片來源/陳宥伶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