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爆紅的「神池營地上小關山」登山路線,從高雄寶來進入小關山林道(美瓏山林道),直驅 27K 林道終點處,即可輕鬆走達神池營地。如果要再順撿小關山三角點,不論是安排一日單登或兩天一夜,都能夠愜意地走完整趟行程。
屏東林管處今年初公告,為了強化森林健康及其他自然資源所需,針對小關山林道進行為期半年的疏伐作業,遊客車輛只能停駛於 7K 管制哨,改以步行方式進入林地。光是往返林道路段就必須再多安排兩天行走,使得遊訪這條登山路線的人潮比起去年銳減許多。
登山者或許因為短期內少了一條愜意的登山路線,而深深感到可惜。但你知道嗎?就長期觀察來說,林道疏伐作業對於森林生態、登山安全,其實都能帶來許多的幫助!
在臺灣林業發展中,從日治時期起建設出許多的「人工林」,像是小關山林道,或是加里山、羅山林場……等,這種藉由人為密集種植,讓樹木得以減少側枝、筆直生長(編註:這樣才能讓木材賣相比較好)的管理方式,反映臺灣早期林業發展的經濟價值。
然而,政府在 1991 年頒布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後,造成臺灣許多人工林管理作業連帶停擺,長達近 30 年無人經營與砍伐樹林。假如人工林沒有經過定期砍伐經營,不僅留下許多垂垂老矣的樹木、讓新生植株缺乏生長空間,甚至會造成環境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當環境裡聚集一群老樹,它們相對難以維持地力,可能會造成地質崩塌、光禿與土石流等潛在危害。或許問題不會當下出現,但幾年後、幾世紀後發生時,就已經太晚了。」
生態研究者古鎮嘉解釋,隨著樹齡增長、植株健康程度曲線下降,植株經由呼吸與光合作用所產生的「固碳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低。如果植株的固碳量太少,可能代表植株已經死亡,或者某個環境已經缺乏生長能量,不適合讓更多生物生長。
如果人工林沒有人為介入管理,藉由疏伐樹齡較大的植株、撫育新苗的方式延續地力,長久下來,不僅降低環境生物多樣性,還會讓該環境地質變得愈加脆弱,或許某天一場大雨或地震後,就會產生地質崩塌、光禿與土石流等潛在危害,進而影響人類在環境中活動時(例如:登山、野營等)的生命安全。
這就是為什麼經過數十年後,林道疏伐作業再度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因此,未來當山友們規劃登山時,如果因遇到疏伐作業而無法進行登山活動,切勿著急或失望,這時候請多多為森林的健康著想,否則臺灣的山野活動也就難以安全地、完善地延續下去。
撰文/吳柏樺
責任編輯/OT 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