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關於山屋「食文化」我們想說的是(上):山上什麼都好吃?

在山中享受用一餐的溫暖感受,總是行山者最溫暖的體驗,關於在山屋能體驗到的供餐服務,我們想說的是......

在山裡,什麼都好吃?

 

記得,有一次走訪台灣最有代表性的山岳──玉山主峰、玉山北峰行程,安排住宿排雲山莊兩日,我們希望背負最少的裝備以最輕鬆的旅遊方式出行,也能再次一睹玉山的風采,所以訂餐來代替自備煮食。因為出發時間較晚,抵達排雲山莊時已超過晚上八點,超過餐廳供餐時間,駐山屋的餐廳人員見我們步行到此卻錯過晚餐,特地為我們煮了一鍋熱騰騰的麵,雖然隔天順利吃到了排雲山莊標準的四菜一湯簡餐組合,但那碗遲來的熱湯麵與暖心的服務,卻成了印象中最深刻的台灣山屋供餐體驗。

 

每個人上山心目中最完美的那一餐都不一樣,對許多習慣了餐風露宿的山友而言,也許就是在帳篷天幕下享用簡單的泡麵或乾燥飯那樣簡樸的山中飲食體驗;相對的,也有許多山友對山中一餐的完美想像,是享用如日本橫尾山屋、沙巴神山山莊提供的精緻餐點還有山屋零售服務,更能輕鬆體驗一場山旅遊;最完美的莫過於,兩者都能在國內體驗到。目前台灣山屋「食」文化中,還缺少的一塊即是最精緻化的餐點體驗,而擁有山中精緻供餐帶來的,也勢必是更高的環境負擔,需要更完善的相關營運配套措施,包含垃圾與廚餘妥當處理、山屋建築法規制度的審視調整。台灣有哪些山屋適合發展精緻化的供餐、服務模式,也是這篇專題探討的重點之一。

 

目前台灣山屋中,供餐方式最精緻化的(不加入口味變因)非玉山排雲山莊莫屬,有固定的簽約協作單位提供價格合理的餐點、具備定期補給及運送垃圾廚餘下山的運輸能量、以一人一盤的方式供餐搭配熱湯茶水、在獨立的山屋餐廳空間用餐。整體而言,排雲山莊是國內山屋結合供餐相較成熟的案例。

 

2020年知名作家劉克襄在走訪玉山排雲山莊後,在社群發文形容山莊提供的餐點味如嚼蠟,雖然看到協作人員辛苦背負食材物資也覺得不該批評,但劉克襄認為若要發展「山岳旅遊」,台灣山屋供餐也需要有更精緻的選擇。此番言論引起輿論關注與討論,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這個議題:

 

  1. 山屋「食」文化需要多等級的兼容發展,若一昧的以「在山裡,什麼都好吃」的角度來審視山屋供餐,我們也許很難在台灣看到精緻化供餐服務的實踐,並將山岳旅遊拉到另一個高度。
  2. 精緻化的供餐服務勢必帶來更多的環境衝擊,需要更完善的運補能力、將垃圾廚餘帶下山的能量,目前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做到嗎?
  3. 排雲山莊適合更精緻的供餐服務嗎?台灣還有哪些山屋更適合精緻的供餐服務?
  4. 目前的山屋建築法規下,是否限制了山屋委外供餐營利的可行性?
  5. 不是每個人都有出國享受精緻化山岳供餐的經驗,如何快速且深植人心地讓更多山友知道,除了目前台灣現有的山屋供餐方式,還有其他的可能可供選擇。

 

對於山屋「食」文化的新想像:

 

在討論精緻化高山山屋供餐的「供給」可行性之前,「需求」在哪裡?一般山友可能很難對精緻化供餐、零售等在高山山屋能享有的服務產生共鳴。在台灣入住高山山屋,大部份山友體驗的順序大致如下:

 

  1. 選擇一座希望能攻頂的山峰
  2. 選擇入住山屋為達成攻山頭的目的
  3. 上網依程序抽籤申請山屋床位
  4. 中籤
  5. 起攀
  6. 抵達山屋
  7. 享用事前訂的協作餐或自行煮食以獲得登頂所需的能量
  8. 晚上8點熄燈入睡
  9. 凌晨3點起床倉促用完早餐後起攀
  10. 登頂後舉起不太好看、刻著山名的鐵牌合照後返程
  11. 回到山屋倉促收拾
  12. 下山回家

 

視登頂為主的登山體驗,以充足睡眠、溫飽飲食為達成目的之工具,構成目前主流的登山文化,也影響了山屋建築空間的規劃、維護管理方式、當然還有「食」文化。

 

於2010年後建成的天池山莊、排雲山莊等新一代服務型山屋,在硬體設施上看得出透過空間改變登山文化的意圖:擁有相對較隱私的床鋪空間、寬敞舒適的餐廳與桌椅等等,還缺了什麼?有沒有一種可能,能讓登山的節奏慢下來,也許登頂不會是重點,享受入住山屋的體驗也可以成為上山的主要目的。想像一下,一趟能高越嶺登山健行體驗的順序可以如下:

 

  1. 知道天池山莊是個渡假的好地方
  2. 上網依程序抽籤申請山屋床位
  3. 中籤
  4. 背著不到十公斤的輕裝起攀
  5. 抵達天池山莊後在販賣部買一罐熱茶坐在山屋前享受抵達後的輕鬆
  6. 晚餐在木質大廳的桌椅空間享用精緻的晚餐
  7. 餐後可以在二樓木平台仰望星空
  8. 入睡
  9. 早上自然醒後在一樓領取精緻早餐,在二樓木平台看著對面的能高主峰享用
  10. 可以花一個小時走上天池感受高山稜線,有餘力的話考慮到奇萊南峰走走
  11. 回到天池山莊再舒服地續住一天
  12. 第三天自然醒用完早餐後悠閒收拾行李下山

 

登山文化可因登山過程中能獲得的服務而改變,每次走進天池山莊的木質空間,總覺得能在這裡慢慢享受高山的氛圍,但空有目前的好空間,卻無法得到好的服務體驗,其中精緻慢節奏的「食」文化,無疑是能體驗這樣一趟高山旅遊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植入新的山屋「食」文化概念也一樣重要!今年位於陽明山開放的陽明實驗山屋,就是實驗一種新型態登山文化的範例之一,為國家公園內的休憩空間注入精緻化的新面貌,雖然與本文主題中的「山屋」空間不盡相同,並不是一棟有住宿功能的建築,而是一場將精緻咖啡屋概念移植到山居空間裡的展覽,透過預約制開放實體參觀,也在網路社群中透過影音散播實驗山屋的空間氛圍,行銷一種在山中小屋中也能擁有的體驗──也許為了在此喝上一杯好咖啡而上山、認識山。

 

將實驗山屋空間的概念搬上高海拔,可以是實踐精緻化山屋供餐服務的第一步,一個實驗性營運的空間、一張好照片、一支好影片就能植入對山屋「食」文化的新想像。如何從軟硬體層面著手開始,則是接著要探討的題目 ↓

 

下篇:關於山屋「食文化」我們想說的是(下):山屋供餐的困境與未來

 

撰文/王一訢
圖片/一路報導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