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並不專指哪座山,這個名字屬於一整個區域,而且從發展初始到現在,這個區域的邊界也不斷變動。1920年代剛發展起來的區域在神代山區、白嶺溪上游,當時的行政中心即稱為「太平山」,周遭有數條盤旋腰繞的台車道、互相串聯的索道,以及其他十多個更小的伐木聚落;隨著神代山附近的檜木伐盡,殖民政府將目光投入更深更遠的三星山區,最終在1930年代中後期建設新太平山伐木區,即今日的太平山遊客中心一帶,而過去的神代山一帶則稱為「舊太平山」,戰後逐漸廢棄,曾很長一段時間消失在世人的目光裡。直到2007年之後隨著一些山友造訪,才重新出現在登山地圖中,並結合周邊的神代山、神代池、神代神木等景點,成為風靡一時的登山路線。
位於舊太平山區的神代池。
眠腦與神代 沉睡山中的林場
舊太平山的誕生,實際上是一頁資源掠奪史;而她的沉睡,則是一段集體失憶。過去蘭陽溪中游屬於泰雅族溪頭群的勢力範圍,日本時期為了整治當時氾濫無定的蘭陽溪而深入中游勘查時,意外發現這裡的山中滿布參天檜木,但因當時溪頭群的勢力仍相當強大,因此僅作紀錄而已。在1910年代理蕃戰爭後,殖民政府大力鎮壓蘭陽溪沿線的四季、馬諾源、南山等部落,並同時著手開發蘭陽溪支流白嶺溪一帶的森林資源。當時音譯溪頭群語言,稱太平山區為「眠腦」,意為森林蒼鬱之地,而後開發至白嶺溪中上游,又由於此處參天神木的樣子,有如日本傳說中神武天皇時代的森林,因此將附近伐木地稱為「神代谷」,山峰稱為「神代山」,台車道、索道陸續建設完成,舊太平行政中心也在1917年左右成立,爾後和阿里山、八仙山並稱為日治時期三大官營林場之一。
遠眺神代山。
全盛時期的舊太平有數百人,擁有國小、俱樂部、宿泊所,在制高點還有一座神社。台車道從聚落下方穿越,附近還有較小的日向台、落合、多聞溪等聚落。在當時若要進入,一般是由鳩之澤(現在的仁澤溫泉稍下游處)索道附近爬到堅木坪、十字路,再沿著台車道經神代谷、日向台之後到達,舊太平之後還有台車道往更深的山區,可以到達現在的加羅湖一帶,附近的給裡洛山頂當時還蓋有涼亭,可在此直接欣賞南湖大山英姿。
黃色區域為新太平,綠色區域則為舊太平。
日治時期舊太平山的簡圖,出自《太平山登山の栞》。
這些開拓與深入,是建立在殖民政府對於當地山林完全的掌控之上,山林從此之後皆屬國有,由國家主導山林資源的開發,這樣的體制也延續到戰後,由國民政府進一步發展,更強力地開發新太平山地區。國民政府捨棄舊太平荒廢的台車道和聚落,重新闢建四通八達的林道,進行更徹底的砍伐與育林。不知今日行走在這山區人能否想像,眼前綠意盎然的山林,全是由人造林構成,腳下的林道,則是為了榨取山區資源而開,而過去的神代森林殘骸,早已湮沒在綠蔭深處。
舊太平山區裡,人造柳杉林與檜木殘株並存。
舊太平小學 悠悠昭和歲月
湮沒在歷史洪流裡的除了山林地景,也包括生活在這裡的人,這裡的生活基本上與山無法分割,這片山曾經養活眾多辛苦求生的人們。在日治時期,每一根巨木從調查、伐下到運出,無不需要人力,也充滿危險。而山區的醫療、飲食或教育資源也不如平地,在舊太平工作的人或長大的孩子,往往帶有許多故事。
舊太平的小學就充滿故事。當時雖然按照政策分為尋常小學校與公學校,但實際上校長由同一人兼任,運動場等設施也共用,日籍與台籍學生在實際教學情境裡沒有太大分別。與當時的其他學校一樣,太平山小學也有遠足活動,是參訪鄰近的伐木作業地,而這些伐木地在當時是不對外開放的。其校歌既反映當時的社會氛圍,也反映所處的地方。
太平山的晨霧裡,閃耀著朝陽,他染紅了山野,也嘉惠八大洲,感念祖國時,我們的心就像,熱血般激盪著。
嘉羅山的叢林裡,蘊藏著希望,它有昭和的宏業,等待去完成,隨著旗幟飄舞時,我們的心就像,熱血般鼓舞著。
魏峨的南湖大山,浮現在陽光下,它屹立於南國,而護著健兒們,他們攜手邁進時,我們的心就像,熱血般燃燒著。
(資料來源:羅東自然教育中心http://luodong-nec.blogspot.tw/2011/04/blog-post.html)
舊太平的伐木,以及昭和的宏業,令人不勝唏噓。
舊太平台車道旁盛開的櫻花,與遠方神代山相互輝映。
今日舊太平
現在要前往舊太平的路相當多,一般會選擇由四季林道或留茂安登山口進入,兩條山徑最終都會接上嘉平林道,並有岔路通往舊太平。以最輕鬆的四季林道來說,從紅柵欄進入後,在加那富溪附近的岔路取左(取右會往加羅湖),沿著嘉平林道就可到舊太平的岔路口,到舊太平約需半天多的時間。雖然過去的木造建築都已被拆除,或受太平山豐沛的水氣侵蝕而倒塌,但層層疊疊保留下來的駁坎、房屋地基與階梯,仍能讓漫步其中的人深切感受這裡曾經的繁榮。
順著登山小徑,最先到達的地方是位於舊太平制高處的加羅山神社。這座建於1918年的神社,至今正好滿百年,昔日的參道、手水缽仍完好,鳥居的龜腹及部分鳥居柱也仍存在,本殿的祭台如今放置許多瓶罐,是後來登山客放上去的。更往下走,小學遺址上只剩下殘破的窗框與長滿青苔的灶,另一邊的醫務室檯面上則留存許多空藥罐。下切約30公尺後可接到以前的台車道,鐵軌大多都已拆除,但路基依然堅實。再往下的則是以前伐木工人的住所,可看到許多寫著日文的酒瓶散落其中。
神社祭台前,山友將附近的遺物撿拾堆放。
三訪舊太平,每次在龐大寂靜的遺址群中漫步,總感到一種看不透的感覺,就像太平山常見的霧雨一樣,耳邊只有水珠低落的聲音。過去舊太平遺址剛掀起一股登山熱潮時,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曾有計畫修建步道,將這裡納入正式觀光景點,民間與官方也曾廣泛徵集日治時期太平山林場的口述史、老照片與散記,努力勾勒這片山區的身影。近二、三年來,隨著一些登山團體的多次探勘,舊太平周邊較小的幾個伐木據點也逐漸確認,未來這裡會有什麼樣的面貌,也很令人好奇。
守護舊太平 進入下一個百年
舊太平若一天往返,約需10多個小時,建議安排兩天一夜較能細細探索。從留茂安登山口進入,可順訪沿線的神代池、神代神木及神代山;由四季林道進入,則可順訪給給池與加羅湖登山口神木。下次提到太平山,可別再以為只有翠峰湖或茂興蹦蹦車而已;而提到舊太平,也別再以為只有神社而已囉。另外,除了一般的無痕山林原則外,也希望對人文歷史有興趣的山友,能盡量不破壞這些珍貴的遺跡,更不要把遺物帶走。舊太平的歷史經不斷發掘會逐步重現,但遺跡只會隨著時間漸漸消逝,這些能用眼睛、身體親臨的珍貴歷史場景,還需要大家共同守護。
撰文/温凱傑
圖片/李逸涵、温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