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莫名 文:莫名 技術協助:二輪黨單車休閒館
經常騎單車的人難免會遇上爆胎的意外,利用隨身攜帶的小工具雖然提供輕巧與便利,但還是只能靠自己排除所有的故障及狀況。尤其是喜愛進入深山曠野的登山車騎士,隨身工具與基本的維修工夫都是必備的。
尤其是騎乘中最容易遇到的狀況—爆胎。
輪胎的種類
說到輪胎的更換與修補,應先了解有關輪胎的基本常識。常見的單車輪胎除了有內胎與無內胎的差別之外,還有以下的種類區分。
一為管狀胎,就是需使用強力膠將其與輪框粘著在一起。這種胎的好處是可以使用較高的胎壓擁有較輕的重量且無需使用內胎,而缺點則是使用膠合的方式需要較高的操作技術才能粘的漂亮且當爆胎後的處理相當的麻煩或是無法處理需整條報廢,還有需選用專用的輪框。使用的環境多為公路車及場地車上。
二為OPEN胎,也就是泛用在常見的車種上不管是公路車或是登山車。好處是內外胎為獨立個體維修上較為方便且輪框限制較少,補修品較易取得而且價格低廉。缺點則是因為使用內胎的關係,胎壓有一定限制且重量較重路感較差等。有內胎式的輪胎設計是一般最常見到的種類,輪圈與輪胎的價格較無內胎式的輪組低廉很多,維修也較簡單,而無內胎(Tubeless)的輪組設計則相反,但並不容易破胎。
有內胎與無內胎的輪圈設計最大差異在於後者的氣密性極佳,所以不須內胎也不易漏氣。無內胎的輪胎有專用的輪圈,不過當遇到漏氣時,還是可以塞入一條內胎然後灌氣繼續使用。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還有一種胎是結合了管狀胎及OPEN的好處於一身的產品。俗稱OPEN管胎,可用於一般的輪框上且不需使用膠合並能享受管狀胎的高胎壓。它是利用外胎邊上特殊的結構卡入輪框充氣後即可達到完整的定位不會產生位移。另外在破胎後只需使用專用補胎膠由氣嘴灌入即可馬上充氣繼續騎,登山車及公路車的輪胎都可以選擇使用。
小工具、大作用
除了一般的挖胎工具之外,現在有些專業設計的多功能小工具也附有實用的挖胎棒,例如TPPEAK的Hexus,就有這樣的功能。拆卸外胎只是眾多功能的其中之一而已,就連小小的挖胎棒本身都還有調整鋼絲銅頭的凹槽設計,對登山車愛好者還說相當實用。
內胎並不是昂貴的耗材,所以有很多人遇到破胎時,直接更換內胎繼續騎乘,省去補胎的麻煩,但長途旅行時仍有可能遇到手邊正好沒有備用內胎或外胎的情況,所以還是練就修補輪胎工夫較保險。
接下來就以這把小工具為示範工具,實際進行一次最常見的內外胎修補與更換。
最後,記得在出門前務必要帶備胎與修補耗材與工具喔。
01. 將外胎用力扳開至可以看見內胎即可。
02. 使用挖胎棒插入內外胎之間。
03. 挖胎棒尾端附有一小扣環的設計,可扣住鋼絲作為固定。
04. 另一支挖胎棒則以間距5-10公分的距離往另一側挖開外胎。
05. 外胎全部挖開之後,將氣嘴抽出後便能取出內胎。建議取出內胎時採固定的方向,較容易辨識內胎何處遭異物刺穿。
06. 取出內胎後利用挖胎棒作為台面,以砂紙打磨破洞的部位,打磨愈均勻則補胎片固著效果愈好。如內胎穿刺處正好位於接合線部位,則必須將接合線的凸起部位一起磨掉。
07. 均勻塗上補胎膠,範圍大於補胎片即可。
08. 貼上補胎片之後用力按壓補胎片周圍,確定完整貼上後再向四面拉扯。這是為了測試內胎膨脹後補胎片附著的情形。
09. 這是另一種快速補胎片,使用方式相同,但不須使用補胎劑,但耐用度與傳統補胎片相較則略差一些。
10. 將內胎裝入外胎時須注意不可讓內胎產生縐褶,否則充氣後容易再次爆胎。裝入內胎時先插入氣嘴至定位,然後依序將內胎塞入外胎內,再將外胎卡入輪圈,須注意外胎不可夾住內胎。
11. 外胎在卡入輪圈的最後階段會有一段很難徒手裝入,這時可利用挖胎棒反向插入外胎及輪圈間,然後將其扳入。須注意扳入時避免挖胎棒將內胎壓破。
12. 確認內胎沒有被外胎夾住後即可進行充氣。